如何以创新之笔书写育人答卷?近期,我校四个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相继亮相《中国教育报》,从课程革新到专业升级,从产教协同到全程赋能,各学院正如火如荼开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 “一台三基三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作为四川省重要的能源电气类专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能源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时期,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紧扣四川电力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出“一台三基三柱”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培养能源电气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建好“一台”,联合多家电力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协作有盟友、师资有互助、教学有资源、实践有基地、技术有保障、技能有强化、科研有任务、创新有实效”的 “八有”产教融合协作平台;筑牢“三基”,聚焦“学习/应用/实践”三类核心能力,基于“下企业、下一线、下项目,上技术、上实践、上水平”的“三上三下”思路,打造了一批教学资源开发基地、实践应用培养基地、工程科研创新基地;立稳“三柱”,让产教双方的思政教育力量协调编组,对具有能源电气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入库,将思政育人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三大“支柱型”思政教育举措使立德树人工作“有柱能支”。
“扎根地方,倚电而立”,学院研究生育人成效显著。近年来,为国家电网、发电企业、电力设备设计制造企业等培养输送了近三百名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学生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肯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招聘进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人数长期稳居全国院校前列,持续输送的高质量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四川乃至西部能源电气行业队伍建设提供了优质充足的新鲜血液。
理学院:筑一流课程之基,拓创新育人之路
理学院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深耕教育20余年,以“长、理、创、辨”为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持续推动“有机化学”课程改革,于2023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以思政为引领,奠定课程育人之基。分内容、分板块、分导师组制定化学思政育人框架,梳理化学思政链条,开发各类思政资源,深挖系列化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构建起“化学思政”教学全周期体系,力求“人人挑起思政担,课课上出思政魂”。
多措并举,拓宽课程育人之路。团队通过“自编教材+建设慕课+梳理案例”的方式,不断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将“结构建模、虚拟仿真和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分阶目标、Q-S-S(Question-Strategy-Solution)教学模块和创新应用”教学框架,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三结合”为驱动,不断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与学科科技前沿相结合,指导学生多次斩获科学探究类、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全周期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流程,促使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双提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积极推行"双导师"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创新的育人模式为学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汽车与交通学院:面向汽车“新四化” 探寻专业群育人新路
汽车与交通学院紧密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传统优势专业积淀,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构建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专业群,依托各类教改持续培养跨学科、综合型应用人才。
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校企融通促进协同育人。依托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联动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管理实践基地,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课程教学;面向汽车产业变革,重建课程体系。聚焦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交叉学科,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工程实践学分、设立微专业课程,联合企业破解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难题;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以50余个工业级实验项目为载体,搭建专业群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平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畅通校企联动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建立常态化沟通和利益共享机制,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活动,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经过近20年实践,学院构建了“扎根地方、面向产业”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校企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业交融”的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创新的特色发展道路,为四川省“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机械工程学院:构建“四化驱动”育人体系,培养装备制造人才
作为学校历史底蕴最为深厚的学院之一,机械工程学院怀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办学初心,紧跟时代步伐,从农工交叉、数字赋能、三维协同和课程思政等方面精准发力,构筑起一套“四化驱动”的育人体系。
聚焦丘陵山地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制造等关键问题,打造以机械工程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构建凸显智能农机装备特色的知识结构及农工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推进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机械传统课程结合;构建产教、科教、学研“三维协同”育人新模式;厚植“三农”情怀,传承学校农机文化基因,开展“西华大学农机开放日”“农事实践主题教育”等特色项目,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案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截至目前,学院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高阶课程2门,建设在线课程12门,开发虚拟仿真项目39项,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20余项……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智能制造到乡村振兴,学院为装备制造领域注入了技术与情怀兼备的人才力量。
从课堂到车间从实验室到产业链每一步都踏响时代的节拍学院齐发力,大招见真章,改革不止步,创新无止境——以“教”育才,以“改”破局 以“融”聚力,以“新”领航 深耕教改热土,共赴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