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来校指导工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07浏览次数:1338

      6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教授应邀来校指导工作,并就我校“2011计划”的申报工作提出了建议。校长孙卫国主持会议,学校“2011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议。
      胡丹副校长首先介绍了我校“2011计划”相关工作的部署情况和基本实施方案。听取情况介绍后,翟婉明院士对我校“2011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表示了肯定,并详细介绍了“2011计划”的制定背景、基本原则、整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解读了计划实施方案的实施原则、实施方式、支持措施和组织管理等具体内容。
      翟婉明院士还以“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申报为例,介绍了申报的经验和注意事项。孙校长对翟院士来校指导我校“2011计划”的申报工作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将借鉴相关单位申报的成功经验,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事实方案,努力推进我校“2011计划”的申报工作。


    “2011计划”简介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胡锦涛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且在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5],部分省份已经开启省一级协同创新提升计划。
  据统计,截至2013年,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并开始在教育部网站公示。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认定,通过认定的中心建设运行满四年后,教育部、财政部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座谈交流

合影(右四为翟婉明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