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民生专版整版报道我校就业工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3-02浏览次数:1418

民生无止境,民生大于天。改善民生,既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四川日报》在两会前推出“2011年四川民生发展报告”全景报道,选取我校就业工作作为先进典型,作了整版宣传报道。228《四川日报》第8版上登载了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一文,并以“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为题登载了专访我校党委书记张小南的报道。另外,《四川日报》还登载了创业寻梦孵化未来一文,报道了我校就业创业的典型事例——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大四学生平美生带领团队创业,打造西南工艺城网站的创业故事,及我校艺术学院2006届毕业生、彭州市九尺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廖风光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心得体会。全文如下:

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
——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

  作为我省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西华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从2007年的82%提高到 2011年的89.89%(不含灵活就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大幅提高。学校对就业促进高度重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畅通了西华学子的就业之路。
  请进来走出去 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
  2011年,西华大学研、本、专毕业生人数为8925人,签约8023人,就业率89.8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5.80%到国有大型企业;7.15%到三资、高新、优质企业;9.86%进入上市公司;18.96%到部队、党政机关、事业单位;28.12%到一般中小型企业。
  就业质量高,离不开学校办学实力增强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离不开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市场拓展战略。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阮永生已记不清近年来学校向用人单位发过多少封邀请函、派出过多少支团队、到过多少地方去为西华良驹寻伯乐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把学生送出去,更追求就业质量。
  学校每年要组织工作队伍奔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走访当地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拜访知名企业,全面了解该地区人才招聘的有关政策与意向,努力吸引当地企业来校揽才。与此同时,带上专门制作的就业推广宣传资料深入川内各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与企业展开人才供需洽谈。
  去年10月初,就业季刚来临,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用人单位就陆续来校招聘,学校先后举办了500余场精品化、专业化的专场招聘会。东汽集团已连续5年来校招人,目前已有600余名西华学子在企业得到良好发展,部分优秀人才升任中高层职位。来招聘的负责人说:西华大学培养的学生,谦虚谨慎又踏实肯干,正是企业所需之才。
  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西华学子口碑在外,好单位纷至沓来。在西华大学2012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上,中国重汽集团、中国测控技术研究院等500余家用人单位来校,提供了12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会人数和岗位数是历年之最。不少知名上市公司、大型企业、跨国集团首次亮相。
  转变就业观念  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我非常自豪选择了西华,我收获很多。去年夏天,建筑学院毕业生赖慧在临别校园前道出真挚心声。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在大三就规划好了就业方向,还未毕业,就幸运地被成都建工集团总公司招至麾下。
  为让学生提早树立就业意识,学会规划职业生涯,学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纳入公选课,开课第一学期选课人数就达到了近3000人,第二期达4500余人。两门课程帮助学生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就业、创业作好准备。
  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校大力邀请校内外专家、知名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等举办就业指导讲座,举行职业规划大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院校,学校担负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各市州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任。学校重视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鼓励学生参与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
  为增强学生服务基层的本领,学校紧贴四川工业农业发展需求,以各种形式积极与周边农村乡镇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培养添加就业砝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分管就业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说。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搭建自由而宽阔的舞台。
  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产学研结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学科专业已覆盖全省七大支柱产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了以人格与素养、表达与理解、发展与基础、专业与服务、研讨与探究五大课程群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创新人才成长夯实基础。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长安集团等企业开展校地合作,建立300余个实习基地。积极探索“3+1”“3.5+0.5”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学校着力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创造发明,挥洒智慧。一批批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闪亮新星不断涌现。机械学院的女生张宇涵,设计出水陆冰三栖概念车,受到海内外媒体关注;汽车学院的FSAE车队,自主研发方程式赛车,在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屡获殊荣……
  如今,创新人才培养渐入佳境,为学校带来勃勃生机与不竭动力。在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啦啦操机器人足球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西华学子成绩喜人。电气学院创新实验室学生的创新项目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在大四上学期就100%就业。

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对话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南

问:西华大学就业工作获得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集体称号,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学校建立了怎样的促进机制?
  张小南: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办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确保就业工作机构、经费、人员到位。
  就业工作既是一把手工程,更是系统工程。学校形成了院长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对策与措施,主动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确保就业工作的稳步推进。
  问:学校在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放在哪些方面?
  张小南: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监测和调查研究,及时对学科专业和人才需求进行预测预警,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良性互动。
  在就业指导上,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高度重视就业帮扶和援助,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在就业服务上,将以人为本,积极探索网络远程面试、网上办理就业手续等新服务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务求把就业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问: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原则,对学校的招生、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什么带动?
  张小南: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就业局面带来多重效应,学校连续多年招生人数、规模和生源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实现了出口畅,进口旺的效应。
  学校将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着力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水平,围绕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招生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第一要务,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创业寻梦孵化未来

  采访时间:224采访地点:成都温江区大学生创业园
  [民生·数字]
  高校毕业生就业——
  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已就业人数达27.12万人,就业率86.18%,完成目标任务的114.91%,比2010年同期净增就业人数13385人,就业率增加近0.5个百分点。
  全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人数达到10.66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加4000余人。
  各类双选会——
  去年我省高校共组织召开各类双选会1.7万余场,接待用人单位4.1万多家,提供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比例分别为研究生3:1、本科生2.5:1、高职高专2:1。其中,研究生就业17352人,就业率85.76%;本科生就业116733人,就业率83.24%;高职高专生就业137153人,就业率88.91%
  [民生·一线]
  眼下,当许多大四学生还四处投简历找工作时,西华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平美生已带领自己的创业团队,挖到了第一桶金。今年2月以来,平美生和伙伴联手打造的西南工艺城网站,每日营业额突破2000元。蜀绣、竹工艺品等一件件具有西南地域特色的精美工艺品,在网上大受欢迎。这个24岁的年轻小伙自信地说:我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工艺品网上第一商城
  创业大赛崭露锋芒
  从高中开始,平美生就对电子商务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时,他选择西华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学院的老师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不管是营销、财务还是管理,他们都尽力传授给我们,启发很大。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平美生业余时间很少娱乐,而是一门心思钻研电子商务相关知识。从网站建设、页面布局到运营推广,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2009年,成都市举行第二届青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让刚读大二的平美生崭露头角——他和4位同学组建了创业团队“zero-nine”,在网店销售比赛中与两百多支队伍比拼,最终摘取桂冠。大赛后,西华大学为获奖创业团队提供了创业资金和专门的办公场地、电脑。在完成课业的同时,团队成员继续经营网店,并商讨如何进一步发展。2010年上半年,平美生在老师带领下,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制定的甘孜州商贸物流规划及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得到当地的肯定。那年暑假,他的团队又前往地震灾区彭州鹿鸣荷畔乡村社区调研,帮助当地的乡村酒店和千亩荷塘项目进行网络营销。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201111月,团队组建了成都沃尔森商贸有限公司。他们发现,目前网络上经营非遗产品的不多。于是,公司与省内众多非遗传承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主营他们制作的蜀绣、竹艺品、乌木工艺等西南地区特色工艺品,并自主研发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产品,旗下的西南工艺城网站是初期销售渠道。
      
西华大学为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本科生也能够自己申请科研创新项目,一旦获得认可,学校便提供资金支持,并由导师一对一进行辅导。一开始,公司缺乏经验,采购一些短时间难以卖出的商品,造成货物堆积、资金周转不灵。后来在学校就业导师指导下,及时从采购发货变为采购和代理结合,网店经历短暂的冬天后开始盈利。
  谈起未来,平美生信心满满:我们是一群有知识有理想的大学生,我们了解当代电子商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近年来,从政府到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支持。我相信,要实现我们的创业理想不是梦。
  [民生·举措]
  多渠道多举措保障就业
  去年,我省93所高校共有毕业生31.47万人,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三多特点: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加较多,比例超过70%;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仍然较多,比例超过60%;面向基层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4000余人。
  为切实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我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厅党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各高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在人、财、物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保障,精心谋划、科学部署,分类指导,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同时,全省各地团委采取设立创业基金,举办创业大赛和开拓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等切实可行的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民生·声音]
  大学生扎根基层能成事
  彭州市九尺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廖风光
  作为一名从西华大学走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刚到基层工作时,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通过与群众真诚的沟通与交流,我实实在在了解了他们生活的苦与乐。农村的偏僻铸就了农民群众的善良与淳朴,但信息闭塞也让农民群众学会了见指打指,根本顾及不到市场风险。
      
我认为,当村干部就像做医生,我们做的不是工作,而是自己的良心;和农民群众打交道就像种庄稼,哪个环节也马虎不得,要为他们谋致富路,帮他们找准市场。做事实在、说话算数、一心为民,干群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大学生村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就能做成事,做好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大四学生 黄逸
  前不久我跟西南石油局签了就业协议,很多人说我找了份好工作,并认为是因为石油工程热门的缘故。我觉得专业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
      
我们学校的石油工程专业的确很热门,但经济危机使很多石油单位减少了招聘人数,用人单位更看重实践能力,而这也是我顺利就业的原因。学校很重视实践教学,每年假期都会组织我们到石油单位实践基地进行操作;学校还有全国高校唯一全尺寸的石油工程校内实训基地,让我们在校内就能实习。通过这些实践,我熟练掌握了钻井、采油、采气、集输、炼化等一系列技术。有了真功夫,找工作当然就不难了。(本报记者 刘淼淼 /图)
  相关链接如下:
  《四川日报》:立足地方 服务社会 畅通学子就业之路——西华大学2011年就业促进工作回眸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2/28/2012022873551390568.htm
  《四川日报》:创业寻梦“孵化”未来
  http://sichuandaily.scol.com.cn/2012/02/28/2012022873551390569.htm